当前时间为:

教育教学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科研 /
教育科研

浅议古诗词中的地理知识及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3-06-27浏览次数:171

摘要:本文对苏轼诗词中蕴涵的地理知识做了分析归类,例举分析其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并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为地理教育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苏轼;诗词;地理知识;教学应用

文学作品的魅力,加上它与地理科学的联系,使之吸引了研究者的目光。文学讲究描写的准确性,所以往往能够抓住地理现象和事物的特征,又因为文学作品讲究锤炼语言,所以很多描写能够做到“准确、鲜明、生动”,比教材的科学性叙述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将其用之于教学,可以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古诗词就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我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它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而且里面还蕴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在地理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一些诗词,往往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多重效果。古典诗词散发出的魅力成为了能与地理结合教学的充分条件。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又符合高中的课改需求,又能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利用诗词巧妙设疑,鼓励学生探索,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同时,可以让教师与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提高。

一、苏轼诗词中的地理知识

苏轼的诗词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数量之多使我们选他作为研究的重要原因。其次是因为他一生多次被贬,游遍许多地方,并写下了许多游记,涵盖的地理范围广,从凤翔(陕西)→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湖北黄冈市)→常州→登州(山东蓬莱)→杭州→颍州(阜阳,安徽西北)→惠儋→惠阳(广东惠州)→儋州(海南),最后卒于常州(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河南郏县)。足迹遍布了半个中国。

苏轼诗词中的地理知识涉及方方面面。

地球的运动——自转,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地、月球自转相关的现象——月相、月相变化、潮汐,如《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等。

地球的公转的后果——四季的形成,如“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与春宫。染得桃红似肉红。”(立春)。“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暮春)。“绿槐高柳咽新蝉。熏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初夏)。“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重九)“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芽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冬)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如:“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南望斜谷口,三山如犬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以上诗句涵盖了陆地地质地貌和地质构造地貌。其中,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包括了山地、高原与平原、盆地,一般是在各种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外营力包括流水、重力、风、等。像重庆的巫峡,流水侵蚀作用很强烈。而地质构造地貌包括了断裂地貌、褶皱地貌、火山和熔岩地貌,主要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像我国的喜马拉雅山、庐山是这类构造地貌的代表。庐山地形地貌的特点。庐山是断块体上升的山地,周围多断层、陡壁和狭谷,出现了众多的瀑布。庐山地貌形成与岩层和地质构造有关,砂岸中常夹有松软的页岩和千枚岩,同时岩层平展,垂直节理发育,经风化侵蚀,软的岩层形成了岩洞。仙人洞就是属于这种类型,而且岩洞地处断崖峭壁之上。庐山夏季凉爽,降水量较大,在春夏之交,山上经常是云雾弥漫,山中看不到庐山全貌。

大气环境。如“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此诗写于春天诗人赴新城途中,句中的“东风”是东南季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此处可用于大气热力环流的讲解。“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有山无”,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要形成降水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云滴;二是要克服空气阻力和上升气流;三是要有云滴的物理增长的过程。同时可以讲述影响天气的因素,如地形、下垫面状况。“层巅余落日,草露已沾衣。”写此诗的背景是在八月观潮时写的,是在风水洞作的。诗中写到太阳还没下山,就起来露水。可以表明这里的露水的形成是由于地面辐射减弱的缘故。因为太阳下山,引起温度下降。当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水汽压就会超过饱和水汽压产生凝结,进而产生露。引起温度下降一是由于引发大地长波发射的太阳短波的减少,另外即是八月晚万里无云的大气。没有大气逆辐射,降温更快。所以,露水的形成就更早了。“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江浙一带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造成的。每年在5~6月份出现,会随着副热带高压带的北跳而北移。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萧条初出郭,旷荡实消忧。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此句写的是诗人在西北陕西的宝鸡朝谒太平宫途中的所见。“湖上萧萧疏雨过,山头霭霭暮云横。陂塘水落荷将尽,城市人归虎欲行”“岐阳九月天微雪,已作萧条岁暮心”这一组诗句可做对比教学,揭示出同时间段西北与江南的地域差异。“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饮湖上初晴后雨》,写出了在浙江为代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的雨来得特别快。而且夏季的空气对流运动多,强度大。所以多数形成的是对流雨。从这里可以引申出去介绍气压。

二、苏轼的诗词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举例

古诗词在地里教学中的应用无外乎三个环节:新课导入、课程讲解、归纳应用。在这三大环节中又包含了其他环节。比如归纳应用中的知识复习环节。

1.新课导入

利用古典诗词设计新课导言,能创造出一种美的意境,使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进入新课的角色,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比如讲“天气与气候”一节时,引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引出月相的知识。“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引出潮汐的相关知识。

2.课程讲解

教师在剖析课文中,恰当地穿插引用古典诗词,更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实现地理知识的迁移。苏轼的《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与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对比,理解天气与气候。此外,这首诗出神入化地写出了夏季天气的神奇变化,一个“未”字和一个“忽”字,写出了夏季暴雨来得快、去的也快的特点。其实,诗中所写的雨也和快行冷锋活动密切相关。夏季时,空气受热不均,对流旺盛,冷锋移来时常常狂风骤起、乌云满天、暴雨倾盆,气象要素发生剧变。但是这种天气历时短暂,锋线过后气温急降,天气豁然开朗。苏东坡的这首诗成功地描写了夏季暴雨的典型特征。

3.归纳应用

归纳应用就是在进行课堂小结,利用该环节,可避免课堂教学内容的机械重复,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结束教学,收到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效。如在讲完“月球和地月系”一节后,可这样小结:今天我们所学的内容解决了大诗人苏轼提出的问题:“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诗人对天发问,明月是从什么时代开始有的?这两句实际是在问月球的年龄。又思考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李白的“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月它们有什么特点。

三、引用古诗词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诗词选用要恰当,诗词要能恰如其分的体现某些地理知识,地理规律,不要牵强附会,扯不上关系的诗词也生搬硬套的用进来,这样即耽误了课堂宝贵的时间,又不能解决地理知识,使学生产生厌恶的感觉。

其次,诗词选用要力求做到少而精。蕴含地理知识的诗词虽然不少,但绝不能信手拈来,一节课引用一两句诗词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也能起到"一石击破水中天"的作用。但如果满口的诗词就会使课堂失去重点,适得其反,使地理课堂变成了语文的天地。

最后,选用的诗词最好是学生们以前都学过的一些名言名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句子,这样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以上三点建议都在后面的任务采访中有提到,老师给出的答案与之相差甚微。古诗词结合地理教学也只是一种参考方法。

地理知识的学习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为了能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精英人才,地理教育者们在各尽所能地探索地理学习的方法,让这一门古老而重要的学科能继续绽放光彩。有了好方法就可以为好的质量教学提供保障,加上经验,完美的结合,地理学科也不会那么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了。如今世界的各种资源能源危机,也让地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需求,相关人才却供应不上,这也是一种损失。也就是说地理教育者的使命有个体上升到了集体,有个人上升到了国家的高度。地理教育会越来越好的。

 

COPYRIGHT ©2022 徐州市德硕学校 版权所有 招办电话:13776791685 18752192685 地址: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青泉街1号 备案号: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